去年夏天有段时间持续高温,为了照顾老年人的身体,监狱方面组织大家下午休息。这样的天气能睡一觉当然是件很惬意的事,但每次他午睡醒来都会看到民警们汗流浃背地坐在一旁,衣服早已湿透。看到他醒来,还会关切地问问有没有不舒服。民警们虽然平时话都不多,却把关心都写进了实际行动里。
重阳节时,监狱方面为老年服刑人员特别举行了家属见面活动,看到前来探视的孩子们,齐日辉忍不住老泪纵横。
“我这辈子估计是出不去了。 ”齐日辉每每想到这里,总会眼眶泛红。他时常也会问自己,为了那3000元钱,付出这样的代价,到底值吗?承诺和金钱,到底哪个重要?他的心里,始终没有答案。
上海市南汇监狱位于浦东新区周浦镇,是全国第一家专门收押老病残罪犯,并与大型监狱医院合并建设的监狱。监狱占地面积约171.2亩,总建筑面积达28842平方米,设计关押容量2100人。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监狱法》中对罪犯实行“分类关押、分类管理”的要求,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上海市监狱管理局2007年7月建成南汇监狱,7月19日开始收押罪犯,正式启动运行。监狱的设计、建造充分考虑到了老、病、残罪犯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增设了残疾人扶手通道、升降电梯、防撞扶手、呼叫按钮等诸多人性化设施,最大限度地便利了老、病、残罪犯的日常生活,保障了他们未被剥夺的法定权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
为保障监管安全,南汇监狱每个监房都安装了电子监控装置,整个监狱建成了无盲区、全天候的监控系统。监狱总监控室、监区值班室、楼面值班室等可随时监控和录制辖区内视频信息,相关部门领导可通过计算机查看即时信息,而这些视频信号能同时传送到驻监武警值班室和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动态监管信息资源共享。
为了确保对老病残犯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更加到位,教育更有成效,南汇监狱还引入了”两级化管理”的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原本监狱、监区、分监区的三级管理层级被”扁平化”为监狱、监区两级,由监区直接实施对罪犯的管理,通过缩减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了尽可能多的警力直接参与管理教育罪犯。
200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第五届“广东省监狱系统杰出(优秀)青年”一行23人,赴上海进行考察学习。在上海市白茅岭监狱考察期间,通过听情况介绍、深入“三大现场”实地察看、到分监区一线跟班,以及开展“一对一”、“多对多”的座谈,着重了解了白茅岭监狱规范化建设和干警考核等情况,受益匪浅。上海白茅岭监狱的很多做法,对于推进我省监狱实现“三个转型”颇有启发。
一、“三分管理”、“大部制”与职能专门化转型
实现职能专门化转型,其特点是以专业化为基础,明确分工,突显专职,提高效能,而上海市监狱罪犯收监工作、老病残罪犯集中关押,机关科室实行“大部制”,成立教导队等举措都可以看作是监狱职能专门化的具体体现。
(一)“三分管理”划分了职能。为更好地贯彻实施《监狱法》中对罪犯实行“分类关押、分类管理”的要求,上海市于 1997年、2007年先后成立了新收犯监狱和病犯监狱(南汇监狱),统一接收全市公安机关看守所移押的成年男性罪犯和集中收押老病残罪犯。新收犯监狱按照“三个中心”、“四个延伸”的工作模式,建有收押中心、教育训练中心、分流遣送中心,对罪犯进行为期一至三个月的行为规范教育、日常内务卫生指导和基本军体训练,然后向局属各监狱实施分流,进一步规范了收监工作,提高了新收监罪犯的教育质量,同时“严打深挖”余罪、漏罪,初步评估罪犯身体素质和教育改造难度,进行科学分流,以提高罪犯后续的教育改造质量。专门收押老病残罪犯的南汇监狱,与大型监狱医院合并建设,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老、病、残罪犯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增设了无障碍通道、升降电梯、防撞扶手、呼叫按钮等诸多人性化设施,最大限度地便利了老、病、残罪犯的日常生活,保障了他们未被剥夺的法定权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这些举措,既为基层单位减轻了负担(该监现仅有轻病犯 2名),又进一步纯化了监狱职能,为监狱实现专门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大部制”整合了职能。白茅岭监狱机关科室按“三处一室”设置,分别是刑务处、政治处、后保处和办公室,除政治处外其他部门均为正科级建制,实行主任负责制,其中:刑务处下设狱政科、侦查科、刑罚执行科、教育科;后保处下设生卫装备科、信息技术科、行政科;政治处下设干部人事科、组织宣教科、老干科;办公室下设信访接待科、文秘科。会见、监控、狱门为分监区建制,组成一个正科级的内设机构——警卫大队。监控分监区业务上归侦查科指导,其主要职能为监控和信息联动,但不参与处置;总值班室则由监狱领导、科长及机关干事轮值,负责指挥处置异常狱情。这样一来,既精简了机构,压缩了机关工作人员,加强了一线警力,又整合了资源,提高了行政效能。
(三)监企、监社分开纯化了职能。2003年起,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实行监企、监社分开的六个省(直辖市)之一,率先实行“经费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大大地纯化了监狱的固有职能,为监狱正确地执行刑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监狱文化、规范化建设与正规化转型
实现正规化转型,相对于粗放管理而言,监狱的一切工作都要依照法律、法规、工作制度或公认的管理标准进行,防止产生执法工作随意性和管理工作主观性。白茅岭监狱就是通过全方面的规范化建设让一切工作有章可循,严密的考核机制让警察执法有章必循,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成为调动监狱工作主体和客体的源动力。
(一)注重培育监狱文化。白茅岭监狱位于皖南郎溪、广德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坐落在偏僻的小村庄,距离上海市区有300多公里,是一个轻刑犯监狱,又是一个警训基地,但他们不因地处山区而降低工作标准,不因队伍断层而降低工作质量,不因流动量大而降低改造质量。牢固树立“安全稳定为天,公正执法为魂,队伍建设为本”的治监理念,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让人人都有安全稳定的意识,使之形成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和艰苦奋斗的“红烛精神”。考察中发现,不少50岁以上的男警察仍在一线带班,一些 57、58岁的老干警与刚参加工作的“小飞机”同台竞争“个教能手”,如此一斑足见其队伍的精神风貌。
(二)全方位开展规范化建设。从80年代开始,探索规范化建设,建立了警察职位考核机制,包括警察的一日工作规范、值班规范,以及刑罚执行、安全防范、权益保障、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执法管理等七项规范,实行主管干警监组(监仓)承包制,并与相关监组(车间 )实行联包,做到人员固定,责任明确。精简合并日常管理十多份台帐为一本《分监区工作日志》,日志分为要素记载与事务记录两部分,要素记载包含日记载类、周记载类,事务记录以月记载为主。工作日志和承包、联包记录表两套台帐,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强化动态管理和明确责任警察的特点,既减轻了一线警察的负担,又使各类台帐之间更具系统性、更能真实反映执勤警察的工作质量。
(三)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保障规范运作。监狱对监区、监区对分监区,层层考核,既考核单位,又考核个人,并采取对照规范化建设自查自纠与统一考评相结合,平时考核(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每月 25日)相结合,考核结果按短期和长期以积分折算,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以于兑现,每月评选出“岗位之星”、“闪光点”,改革性工资(相当于我省的“阳光工资”)930元 /月与考核挂钩,每扣一分折算为 10元,值一个晚班 40元,双休和法定节假日翻一番;月考核结果累计与年终评先评优和职位晋升相挂钩;政治待遇向基层倾斜,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每年给白茅岭监狱提任4个副调研员。罪犯的考核结果,与其动态处遇紧密联系;同时,将减刑工作日常化,符合条件的监狱每月都呈报减刑,实现了考核结果的行政奖励与刑事奖励紧密结合。这对解决我省短刑犯管理难的问题,同样有所启示。
(四)艰苦环境中磨练人、培养人。白茅岭监狱作为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警察培训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秉承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扎实开展监管改造基础工作,尤其是在分监区规范化建设中的“一日工作规范”,以较科学、较恒定的形式规范警察的日常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标准进行,不因人而异,时时而变。多年来,白茅岭监狱的干警们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细的操作程序为基层基础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凡是新提拔或待重用的领导干部,以及新招录的警察一律先到环境最艰苦的白茅岭监狱锻炼两至三年,视其业绩和表现委于重用或调回上海市。换言之,如今的白茅岭监狱成为了新干警初任培训的基地,成为了培养领导干部的摇篮,成为了打造专业化队伍的教导队。
三、狱政设施、安防信息化与现代化转型
牢固树立大安防理念,精细化的日常管理最大限度化解不安定因素,完善的应急预案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详细的指引,把应急预案作为警察岗位考核的重点内容,促使全体警察熟悉把握,注重“三共建设”和多警种联动,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了监狱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转型,特别是应急管理的现代化转型。